米乐m6新闻资讯
米乐m6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米乐m6 > 米乐m6新闻资讯

米乐m6深度丨 2023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展望

更新时间:2023-12-24 17:29点击次数:
 米乐m6深度丨 2023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展望2022年末,在疫情反复、地缘冲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底层资产市场持续震荡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出现萎缩。不过,伴随行业深刻变革,投资者的真实风险偏好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将促使财富管理机构不断拓展和丰富营销渠道,加强围绕客户需求创新特色产品与服务,并积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展望2023年,宏观经济迎来复苏的确定性较强,

  米乐m6深度丨 2023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展望2022年末,在疫情反复、地缘冲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底层资产市场持续震荡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出现萎缩。不过,伴随行业深刻变革,投资者的真实风险偏好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将促使财富管理机构不断拓展和丰富营销渠道,加强围绕客户需求创新特色产品与服务,并积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展望2023年,宏观经济迎来复苏的确定性较强,投资者情绪有望得到提振。由于前期赎回的资金大多以表内存款等方式暂时性避险,因此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和资本市场回暖,居民收入预期与风险偏好有望稳步回升,前期因市场阶段性大幅调整、客户应激性赎回等因素流失的资金或将逐步回流市场。

  本报告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将从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运行情况出发,基于政策跟踪、行业数据和热点透视等内容分别介绍各个子市场的最新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从宏观经济、资金端、资产端和机构端对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逻辑进行阐述; 第三部分沿用第二部分的逻辑分析框架,对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本内容节选自 () , 转载本报告请注明来源:普益标准(ID:pystandard),如需获取完整版报告PDF版,请添加普益君微信: pystandard01 】

米乐m6深度丨 2023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展望(图1)

  基于财富管理市场发展逻辑,本章将继续从宏观经济、资金端、资产端和机构端对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2022年四季度以来,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防疫政策出现了拐点性变化,社会生产与生活秩序正在逐步恢复正常,疫情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有望彻底消除。与此同时,房地产支持政策尤其是供给侧的“三支箭”悉数推出,这对于扩大内需、房地产风险化解和提振投资信心有着重要意义。12月6日,中央局会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内容相比此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的表述更为积极,稳增长的政策力度随后也进一步加大。

  从增长强度来看,随着各项政策效果的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一方面,防疫政策转向后各地陆续度过疫情高峰,将逐步推动经济彻底走出疫情的阴霾,带来总需求的改善与生产能力的修复;另一方面,扩大内需政策协同发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明年外需走弱对出口的冲击。叠加2022年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为明年经济复苏奠定了低基数,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5%以上的增长。

  从复苏节奏来看,虽然防疫政策调整和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正逐步恢复正常,但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和“稳增长”宏观经济政策的生效都需要一段时间,同时市场主体的信心恢复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预计上半年的复苏进程将较为温和;此后,随着经济增长引擎的全面就绪,我国经济复苏或在下半年进一步加快,全年经济复苏预计将保持“前慢后快”的节奏。

  2022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整体保持稳中提速的态势,特别是8月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已经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0%以上。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途径则主要有三条:一是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二是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三是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此外,从历史经验看,在出口增速承压下行期间,基建投资增速均维持在较高位置,承担逆周期调节的重任。因此,预计基建投资仍将在是2023年的经济复苏中发挥引领作用。

米乐m6深度丨 2023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展望(图2)

  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另一个看点是房地产。2022年11月以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地产纾困政策,同时,监管陆续出台了包括信贷支持、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在内的地产“三支箭”政策组合以支持地产民企融资。然而,由于开发商和购房者预期已经发生了趋势性改变,本轮政策放松或许只能推动房地产投资的边际改善,想要扭转房地产业的长期趋势将十分困难。

  此外,2022年制造业投资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2022年全年来看,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2.2%。展望2023年,疫情态势好转将改善供应链不畅和需求偏弱的制约,基建和新能源车高景气对相关产业链形成支撑;同时,地缘冲突和高通胀压力也将进一步彰显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链完备性和成本优势;此外,高技术制造业保持中高景气度,减税降费和贴息等政策也将继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意愿。

  从海外主要经济体疫情政策调整后的消费复苏进程来看,在奥密克戎疫情感染高峰之后,各国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增速均较疫情高峰的低点出现了环比快速反弹。即使在无政府财政补贴的情况下,由于重启后自发的服务消费需求带动了收入回升,因此也有力推动了消费需求复苏。

  展望2023年,近3年来积蓄的消费复苏的“势能”将有望获得释放,带动居民消费迎来较大程度的改善。复苏的“势能”主要包括收入、消费倾向、超额储蓄三个方面:首先,预计2023年宏观经济将出现恢复性增长,这将直接带动居民就业和收入的回升;其次,不确定性下降叠加消费场景逐步恢复,居民消费倾向有望迎来向上修复;此外,疫情期间消费弹性下降积累了一定的超额储蓄,在预期修复下有望部分释放并转化为消费。从以上三方面的复苏“势能”来看,最容易释放的是超额储蓄和消费倾向。而居民收入带动消费回暖,则需要经济内生动能逐步恢复,预计还需要一个过程,不过居民收入增长对消费的拉动效果也将更为持久。

  此外,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从结构来看,预计随着出行活动逐步恢复回升的体验式消费(如餐饮)、随着流动人口收入修复提振的大众消费品(如服装鞋帽等)以及家装等与地产周期相关度较高的消费品都将迎来明显改善。

  2022年,在疫情反复和房地产违约的冲击下,社会信用收缩明显。10-12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分别为-43.53%、-23.65%和-44.62%,连续三个月维持在负值区间,且降幅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目前,宽信用仍面临诸多限制,最主要的就是疫情冲击下缺乏合意投资项目,企业投资意愿不足,企业融资需求更多的是为了顺畅流动性而非扩大投资,导致企业新增融资需求有限,信贷融资主体暂时缺位。此外,鉴于银行自身的顺周期行为,目前银行风险偏好较低且信贷投放意愿不足[20]。

米乐m6深度丨 2023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展望(图3)

  虽然近期政策调整较快,但是经济并不会快速产生拐点,因此预计宏观经济在2023年一季度整体仍将维持弱复苏格局。此外,中国经济面临潜在增速回落的风险,其中不仅有人口拐点后增速中枢回落,也有疫情反复冲击的影响。一方面,供应链脱钩和重塑导致全球生产成本和贸易摩擦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国内劳动力成本居高难下,经济主体特别是较为脆弱的中小企业仍然需要降低融资成本以实现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平衡。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仍需要维持偏宽松的局面来保障经济复苏。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2022年第四季度例会上明确表示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并指出“我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发挥精准滴灌、杠杆撬动作用的工具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通过提供再或资金激励的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这意味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本身是具有产业引导作用的,因此其发挥作用的框架不仅有需求侧还有供给侧,同时结构性货币政策也具有货币总量效应。

  2022年以来,在内外掣肘下,我国货币政策空间有所减小,因此央行更加重视发挥各类直达工具和再工具功能,继续增加各类再和额度,包括推出科技创新等各类专项再,在促进信贷结构优化的同时,推动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在外汇流入放缓的背景下,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引入为央行扩表提供了新的工具,同时也兼顾了我国宏观政策主线由需求侧向供给侧的改革转变[21]。展望2023年,虽然货币政策环境或将继续保持宽松,但是不会大规模释放流动性;预计央行将更加注重结构性政策工具的使用,金融支持也将更加精准,并重视宽货币向宽信用的转化。

  财政不可能三角决定了“减税、增支、控债”三者只能满足其二,回首过去3年,财政政策在疫情之下大多优先选择减税和增支。然而,由于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的影响,减税后的财政收入进一步下滑,但增支后的财政支出却进一步加码。从2022年下半年来看,财政运行实际已经脱离了制定的框架,对政府杠杆率和实际赤字的容忍度选择相对放松,因此这就与年初严守3%赤字率的政策决心相冲突,并且财政政策的偏移让目前本就紧平衡的收支矛盾愈发突出[22]。

  此外,央地财政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凸显。2022年三季度以来,央地的收支节奏发生明显偏移,中央层级收入受益于消费税等中央享有税的大幅调配和快速入库,整体体量高速增长,而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则小幅放缓。在此前常态化疫情防控支出、三保支出等地方支出责任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地方收少支多,赤字规模不断攀升,而中央财政反而小有盈余。即使中央向地方进行大规模的转移支付,但由于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等,地方财政的压力也不能实际得到缓解。

  2022年12月30日,年度财政工作会议对2023年的财政工作进行了部署,重点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完善税费支持政策,根据实际情况,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着力纾解企业困难;二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财力保障;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坚持有保有压,积极支持科技攻关、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基本民生、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不断提高支出效率;四是均衡区域间财力水平,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健全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政收支规范管理,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切实防范财政风险。

  展望2023年,预计财政政策会逐步“均值回归”,收入端不会出现2021年的高速增长,支出端也不会出现2022年的大幅投入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量入为出”和“可持续”的特征会更加明显。

  2022年,新增人民币存款合计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新增居民户存款17.84万亿元,同比多增7.94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2019-2022年,新增居民户存款分别为9.7万亿元、11.3万亿元、9.9万亿元和17.84万亿元,如果以疫情期前2019年的新增居民户存款为标准,2022年的增幅相当于高出了一倍左右。超额储蓄的产生主要是受到疫情的影响,随着负面因素的逐步消散,这部分超额储蓄将有望转化为消费和投资。

米乐m6深度丨 2023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展望(图4)

  此外,随着理财产品净值的逐步回升,前期出现的投资者“赎回潮”正在接近尾声。现阶段,被赎回的理财资金大多以表内存款等方式进行暂时性避险。展望2023年,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和资本市场回暖,居民收入预期与风险偏好有望稳步回升,因市场阶段性大幅调整、客户应激性赎回等因素流失的理财规模或将逐步回流理财市场。

  对比部分海外发达国家,我国不仅在养老金总量上存在一定差距,而且我国养老金的结构也亟待改善。当前,我国养老金三大支柱总规模约11万亿元,约占GDP的13.4%,而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养老金储备占GDP比重则超过了100%。从养老金结构来看,美国三大支柱养老金的总规模分别为8.0万亿美元、14.8万亿美元和16.5万亿美元,占比分别为20%、38%和42%,而我国三大支柱养老金的规模占比分别为67%、29%和4%,在第二、第三支柱上存在较大差距。

  2022年以来,国务院层面多部门快速和密集出台关于推进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相关政策,先后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关于规范和促进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通知》、《〈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宣传提纲》和《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等政策文件,完善我国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的决心可见一斑。

  据中金公司测算,未来5-10年,乐观预期下个人养老金累计金额可能达到万亿元以上的水平,逐步成为中国养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悲观预期下,3年和5年后也可达到1200亿和3500亿的规模。同样,招商证券预测我国个人养老金未来市场的发展空间取决于市场渗透率和国内居民收入分布情况,展望未来15-20 年,中国个人养老金规模或能突破 10 万亿元。

米乐m6深度丨 2023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展望(图5)

  一方面,我国养老金规模还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虽然政策积极引导中长线资金入市,但我国养老金入市比例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巨大的潜在资金规模有望推动财富管理机构第三方委托投资业务的持续增长。以基金公司为例,2019年以来,基金公司管理的养老金规模持续增长,四年间从2.01万亿元增长至4.07万亿元,实现了翻倍。

  从家庭资产配置情况来看,我国家庭非金融资产占总财富的比例于2015年后出现明显下降,目前已经低于法国、德国和英国,但仍高于日本和美国。居民部门过去以房地产、存款和银行理财作为主要配置方向,在房地产投资属性弱化、银行理财打破刚兑和居民理财意识觉醒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促进下,家庭资产结构调整、增配金融产品是大势所趋。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日本的文化背景与我国更为接近,因此家庭资产配置习惯更具参考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比例仍有上升空间。

米乐m6深度丨 2023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展望(图6)

  2022年11月以来,国内债市经历了深度调整,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强政策带动强预期,防疫政策调整、地产融资调整带动经济预期反转,债市在强烈的经济复苏预期下大幅调整;二是中国利差倒挂下央行克制降准,叠加通胀担忧等因素,货币政策宽松预期迅速降温;三是理财资金赎回引发交易踩踏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资金面的异常紧张。

  展望2023年,在宽信用没有出现明显效果之前,央行大概率将维持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因此短端利率债风险不大;即使宽信用效果逐渐显现,央行可能会逐渐引导资金流向经济转型的重点领域,货币环境急转的可能性较小,因此短端利率出现趋势性上行的概率较小。然而,长端利率可能在稳增长达到一定政策效果后交易经济转好的事实,此时的期限利差或将运行在历史偏高位置,利率曲线月以来,债市调整导致理财产品遭受了赎回冲击。理财产品的管理人对于信用债的投资或将进行战略性的谨慎下沉防风险,并适度降低久期,这对于未来信用债的边际定价有着较大的影响。展望未来,高等级和短久期的信用债或将持续受到投资者青睐,而中低等级和中长久期的信用债需求或将边际弱化,从而形成信用“抱团”现象。

  2022年11月以来,国务院进一步优化防疫政策,国内的疫情防控环境也在经历深刻转变。年末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稳定内需是2023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继续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为经济复苏创造有利环境。此外,国内居民部门因为预防性储蓄的心理,在今年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的超额储蓄。随着疫情高峰过去,国内经济和社会环境逐渐正常化,宽松政策叠加超额储蓄效应,我国内需在2023年上半年迎来复苏的可能性极大。

  随着中国社会2023年重新迎来开放,居民消费将会逐步迎来修复,但这不意味着经济会全面回升。首先,2022年的政府基建支出基数已经比较高,剩余高效益项目储备尚有待补充,叠加政府的杠杆率也已明显上升,因此基建持续高增的空间有限;其次,近期对房地产的扶持政策力度很大,但如果2023年出现房地产过热的势头,相关政策也会逐步退出,并回到“下行托底、上行平抑”的动态调控模式;此外,海外经济体步入衰退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在这种背景下,2023年的中国经济更有可能是恢复性增长[23]。

  就而言,2023年平淡的宏观环境和活跃的微观环境并存,或将有利于持续慢牛行情的出现。同时,板块分化和结构性行情也可能重现。从行业来看,首先,消费医药有望重回核心。从海外的情况来看,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消费通常都会迎来明显修复,受疫情压制的就医需求也有望得到释放;其次,新能源渗透率仍在快速提升,高景气的新能源赛道有望维持高增长;此外,半导体在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下,国产替代趋势有望持续。

  2023年2月1日,中国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次公开征求意见的制度规则包括《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等证监会规章及配套的规范性文件,涉及注册制安排、保荐承销、并购重组等方面。沪深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北交所)、中国结算、中证金融等同步就《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等业务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次改革将总结试点注册制经验,推广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注册制安排,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优化注册程序。坚持交易所审核和证监会注册各有侧重、相互衔接的基本架构。进一步压实交易所发行上市审核主体责任,交易所对企业是否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进行全面审核。证监会基于交易所的审核意见依法做出是否同意注册的决定。

  二是统一注册制度。整合上交所、深交所试点注册制制度规则,制定统一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北交所注册制制度规则与上交所、深交所总体保持一致。交易所制定修订本所统一的股票发行上市审核业务规则。

  三是完善监督制衡机制。证监会加强对交易所审核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考核,督促交易所提高审核质量。改革完善上市委、重组委(以下简称“两委”)人员组成、任期、职责和议事规则,对素质、专业背景、职业操守提出更高要求,提高专职人员比例,加强纪律约束,切实发挥“两委”的把关作用。

  与核准制相比,注册制改革不仅涉及审核主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充分贯彻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理念,发行上市全过程更加规范、透明、可预期。首先,注册制仅保留了企业公开发行股票必要的资格条件、合规条件,将核准制下的实质性门槛尽可能转化为信息披露要求,监管部门不再对企业的投资价值做出判断,这将大幅优化企业的发行上市条件;其次,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将切实提升信息披露的质量;此外,审核注册的标准、程序、内容、过程、结果全部向社会公开,公权力运行全程透明,严格制衡,接受社会监督,这是与核准制有根本的区别。

  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后,错位发展、相互补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将更加完善,基本覆盖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将迈出新步伐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其中,沪深交易所主板将突出大盘蓝筹定位,主要服务于成熟期大型企业,在上市条件方面与其他板块拉开差距;科创板将突出“硬科技”特色,提高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创业板主要服务于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允许未盈利企业到创业板上市;北交所和全国股转系统将探索更加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规律和成长特点的制度供给,更加精准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全面注册制改革将给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理念带来明显改变:一方面,全面注册制的实施必然伴随着退市执行力度的提高,这将加速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从根本上提升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质量;另一方面,随着中长期资金逐步入市,价值投资理念的流行将有利于股票市场走出长牛、慢牛行情,以往“炒小”、“炒差”的投机行为将得到根本遏制。

  受疫情影响,2022年高速公路通行量和通行费收入大幅下滑;产业园类则由于实行租金减免导致收入下滑,且三季度出租、续租受损较为严重。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2023年宏观经济将迎来疫后复苏,此前受损的如高速公路、产业园类项目有望实现低基数反弹,后续可关注项目基本面的修复以及可供分派利润的实现情况。从修复进度上看,位于一线城市的项目可能率先享受疫后修复带来的利好,复苏进度或将整体快于二线城市。此外,基于前文的分析,货币政策短期内仍将维持宽松,因此基本面修复带来的情绪提振或将带动存续REITs估值整体上行。

  目前,公募REITs项目试点阶段对项目的盈利、合规等要求较为严格,项目也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底层资产十分优质。从需求端来看,市场增量资金较多,且对公募REITs产品的认知在不断增强,预计参与的机构将进一步增加,因此REITs项目打新对于配置型机构的价值应该被长期看好。基础设施公募REITs是一种收益率介于股债之间的、有高派息率、风险收益适中的投资产品,在当前低利率、金融监管趋严背景下,公募REITs可帮助解决资产荒问题,为投资者提供长期、稳定、风险收益适中的投资思路。

  2023年上半年,房企将迎来偿债高峰。从债券到期情况来看,2023年1、3、4月偿债压力较大,到期规模分别为1124.1亿元、917.62亿元和1155.3亿元,债务压力持续到2024年才会有明显缓解。历经一年半的市场下行、行业出清,房企于2022年11月迎来多部门第二支箭、金融16条、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统一规定,相关规定对房企融资形成了信贷、信托、举债、预售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为解决房企流动性压力、扭转融资困境、提振经营能力、恢复市场信心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撑,后续房企信用修复及融资改善或只是时间问题。

  受行情走低、信心不足、经营压力等因素影响,多数房企2022年的投资拿地策略趋于审慎保守,投资、开工、施工、销售全链条趋于下行,传导不利,预期将在2023年迎来全链条修复。在行业供给侧持续出清的阶段,积极拿地的房企有望迎来拿地利润率和市场占有率双提升的机遇。短期来看,各地政策调控节奏有望持续,政策效果或进一步显现,叠加2022年同期高基数效应减弱,全国商品房销售规模同比降幅有望延续收窄态势,市场情绪或进一步修复。长期来看,多数高能级城市陆续出台房地产调控优化政策,由于房价传导机制为自上而下,因此高能级城市房价的企稳对于整个市场具有积极作用。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是财富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克服的难题。以卖方销售为主的业务模式有着内生痛点,这决定了卖方销售只能是财富管理业务的中间形态,必然会被更加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所替代。展望未来,财富管理机构由卖方销售向买方投顾转型是必然趋势。在买方投顾模式下,投顾机构在挑选代销产品时不再由销售额和费率驱动,而是从客户需求出发挖掘合适的产品,并通过常态化的服务运营给予客户购买产品之上的体验,同时根据客户反馈持续对服务内容进行优化,逐步建立起客户信任和客户黏性。

  此外,虽然投资者教育能够有效帮助投资者建立起正确认知,但在切实改变投资者非理易行为方面的作用仍然有待提升。投资者无法践行正确投资理念的原因在于无法将自身的风险偏好、资金投资期限与产品的风险收益水平、期限对应,对基金产品或自身认知存在偏差,需要借助一定的外界力量进行正确配置。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投资者的长期陪伴势在必行,长远来看或成为财富管理机构构筑核心竞争力、提高上下游议价能力的关键。

  与海外领先市场对比,目前我国买方投顾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从渠道端格局来看,在投顾市场需求爆发的背景下,包括银行、券商、基金公司、第三方平台在内的各类渠道均有望分享到基金投顾业务试点释放的红利。具体而言,银行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数量众多的网点也为客户交流提供了保障,未来应努力改善在资产配置能力方面存在的短板;基金公司具备较强的投研能力,但是在客户触及性方面相对较弱,向买方投顾转型的过程中应努力把握线上渠道;相比来看,券商在产品创设、投研能力、零售客户等方面具备综合优势,已初步形成一体化的投顾服务体系,并擅长服务于中高净值客户的投顾需求;互联网平台在流量基础、数据/技术、投前/投中/投后运营能力等方面具备优势,资产配置能力相对匮乏下可通过合作协同投研实力较强的资管机构,并聚焦于长尾零售客户的线上化智能投顾服务需求[24]。

  经历了产品净值大幅下滑和“破净潮”后,部分低风险偏好的客户转而寻求波动更小、收益更稳健的资管产品。对投资者来说,FOF类产品具有大类资产配置的便利性。由于FOF类产品的底层资产配置于股票、债券等标准化资产,拥有丰富的资产配置领域和策略类型,因此能够较好地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此外,FOF类产品较好地契合了当下时代发展背景,发行大幅提速。

  目前,房地产、非标等大类资产配置逐步退潮,居民对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配置需求十分迫切;与此同时,对标美国等成熟市场,我国FOF/TOF产品的渗透率还处于萌芽阶段,拥有广阔的成长空间。从实际市场表现来看,2018年至今,FOF基金指数的累计收益明显跑赢中证全债指数和沪深300指数,且整体波动性也较小,获得了投资者和财富管理机构的一致认可。

  展望未来,随着资管新规落地、保本理财退出市场,寻找高收益资产成为摆在稳健投资者面前的难题,而FOF类产品表现出的低波动和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有望成为低风险偏好资金的布局焦点。对财富管理机构来说,FOF类产品或将成为其业务拓展的新战场,财富管理机构应充分发掘自身禀赋,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随着建国后最高生育期出生的人口逐渐步入老年,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将进入加速期,因此财富管理市场应努力做好供需适配,满足老年人群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一方面,老年人群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可投资财富。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结果显示,户主年龄为56-64岁的家庭户均总资产最高,达355.4万元;户主年龄为65岁及以上的户均资产288万元,虽不是最高,但其投资银行理财、资管、信托产品的规模相当可观,均值为23.9万元,是总体平均水平的1.4倍,占其家庭金融资产的比重为34.8%,远高于年龄段。另一方面,老年人群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十分迫切。老年人退休以后的劳动收入直线下降甚至趋近于零,但消费支出依然发生,此前积攒的储蓄面临被逐步消耗殆尽的风险;此外,老年人群还会考虑财富代际传承等其他现实问题。

  这些需求都将从资金端带来财富管理市场的扩容,不过当前市场上的资管产品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的上述需求,产品创新是财富管理行业的当务之急。从国际经验来看,不少发达国家在养老金融发展过程中推出过生命周期基金、商业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住房反向抵押养老和保险、养老金融信托、养老消费信托等产品,通过丰富的养老金融产品吸引老年投资者更多地配置金融资产,解决了房地产不容易分割、处置以及老年人无法有效盘活其持有的房地产来提高生活水平的难题。

  从ESG产品来看,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推进碳达峰工作做出总体部署,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共促绿色发展,需要企业从技术、理念、机制等方面全面创新,把各种资源消耗减少到极致。“双碳”战略成为国家整体战略,而ESG是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近年来,ESG理念逐渐渗透,国内包括商业银行、券商等各类金融机构不断探索将ESG理念贯穿到公司风险管理以及决策流程中。面对“双碳”战略的巨大资金需求,环境保护、低碳转型、绿色发展将成为ESG投资的核心领域。

  财富管理机构通过推出ESG理财产品积极拓展新型业务、推广“环境友好型”金融理念。同时,ESG投资在理财资金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可以成为为人类谋福利的重要抓手,引导人们通过可持续发展来提升技术、制定解决方案。在全球“碳中和”大背景下,EST投资理念也能促进碳减排知识的传播与合作,跟随国际发展主流。

  [24]张帅帅, 李昭等. 渠道篇:客户需求驱动财富管理模式转型[R]. 中金公司, 2022.

  [1]晋商银行&普益标准. 晋升财富-普益标准中国财富管理收益指数月刊(2022年12月)[R]. 晋商银行&普益标准, 2022.

  [4]张静静, 张秋雨, 赵宏鹤. 经济数据的几个意料之外和启示——12月经济数据点评[R]. 招商证券, 2023.

  [5]张帅帅, 李昭等. 渠道篇:客户需求驱动财富管理模式转型[R]. 中金公司, 2022.

  [7]陈健恒, 东旭等. 债市新特征背后是波段交易需求的上升[R]. 中金公司, 2023.

  本报告中的数据和信息均来源于各机构公开发布的信息,我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及引用资料、数据的客观与公正,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任何观点与建议仅代表报告当日的判断和建议,仅供阅读者参考,不构成对买卖的出价或询价,也不保证对做出的任何建议不会进行任何变更。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报告内容而导致的投资损失、风险与纠纷,我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编辑:小编)

客服热线:400-123-4567

公司传真:+86-123-4567

客服 QQ:1234567890

办公邮箱:admin@hljwhny.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米乐·M6「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Copyright © 2002-2024 米乐·M6「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冀ICP备2020025935号-1

  • 米乐m6

    扫描关注公众号

  • 米乐m6

    扫描进入小程序